张智韵 科技日报记者 滕继濮 实习记者 韩荣
在煤基甲醇转化制芳烃虚拟仿真实验室,同学们正佩戴vr头盔,手握交互手柄,聚精会神地“游戏闯关”;在仿真智能化工厂,部分学生正沉浸式体验煤化工自动化生产过程的情景……走进太原理工大学校园,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学习场景映入眼帘,人们对化工实验室的固有印象正在不断刷新。
山西是煤炭大省,太原理工大学近年来持续发挥在煤炭开采、煤化工、煤机装备制造、煤基新材料研发等专业的鲜明特色和优势,不断擦亮“煤炭”底色,培养“双碳”人才。
“学院先后增设采矿工程专业煤矿机电方向、煤炭智能化方向,招收智能开采实验班,认定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智慧矿业学院,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实践创新、合作探究、融合发展等多元能力协同培养。”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董宪姝介绍。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麻家梁煤业公司的智能矿山,是山西省智能化示范煤矿,年产量1200万吨,拥有目前亚洲最大直径的立井。不久前,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采矿专业学生在这里开启了一场“地下探险”之旅。
“智能化的采掘设备、自动化的系统运行、无人值守的井下中央变电所和水泵房、巡检机器人、5g网络覆盖等让我大开眼界。”震撼之余,学生李雨松更深深认识到高智能化程度对采矿作业的重要影响。
智能化是矿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矿业工程学院与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共建了20余个智能化矿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深入了解煤矿智能化和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新动力。
去年暑假,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组织学生前往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展实践调研。通过参观调研鄂尔多斯市可复制能推广的智能矿业、绿色矿山典型,调研团队成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王闰说:“我所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矿山,眼前的矿山与传统煤矿给人的‘黑色印象’完全不同,仿佛是一个旅游景点。”她表示,矿业系统智能化为自己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矿业人才,探索“井下—地面、现实—虚拟、实地—云端、校内—校外、国内—国外”耦合驱动,推出模拟矿井实习、虚拟仿真实验、智能矿山实习与设计、云实习、矿业机器人开发等实践教学新形式,自主开发“矿业产学研实践创新系统”,创建112个野外实习视频和120个矿井的设计资源库。
“我们建设了完善的智能矿井实习基地,校内4000米地热深井、矿业数字工场、华为5g 数字化人才产教融合基地等,提供矿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矿业双创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训场景,为学生提供先进完备的实践载体。”董宪姝告诉记者。
“双碳”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科学素养,更需要跨界创新的视野和能力。“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知识,增设了‘矿山大数据’‘矿物加工过程测控智能化’‘智慧矿山与智能采矿’等智能化课程,采矿工程专业增设‘智能采矿创新实验班’和‘煤炭智能化’专业方向,煤矿机器人团队也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奖项。”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巴大志介绍,学院打破传统矿业专业领域人才培养过程中欠缺智能化交叉知识与能力培养体系的局限,建立了“智慧课程 智能实践 创新竞赛”的教学培养体系,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升级优质智能化教学实践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表示,学校将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区域重大战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双碳”目标持续提供人才支持,努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力量和高质量发展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