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秒带你回顾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全过程
科学家们“组团出击” 解决浑水环境技术难题
整体打捞“长江口二号”,绝非易事。首当其冲的,就是长江口的能见度问题。长江口水下浑浊不清,几乎拍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文物图像信息。面对这一难题,科学家们跨界“组团出击”,催生出不少技术创新。
发现拍摄的水下视频里的青花瓷、陶罐模模糊糊,只能看出个轮廓,根本看不到颜色、纹饰等细节。怎么办?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晓毛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增强图像的方法。用上这个新技术,水下拍摄的青花瓷器图像瞬间变得清晰。
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11月20日,上海大学“精海”无人艇参与长江口二号古船现场打捞作业。(受访者供图)
采用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打捞古船
解决浑水环境的技术难题后,另一个更大的技术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于2007年12月整体打捞出水,长江口二号能否借鉴该船打捞的成功经验?答案是无法完全采用此方法,需要一个新的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全新的打捞火萤棋牌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融合了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并运用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综合监控系统等目前全球最为先进的高新技术。22根巨大的弧形梁,将逐根从古船下方穿引过去,并相互镶嵌在一起,组成一个长51米、宽19米、半径9米的半圆柱体沉箱,把古船及周围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总重近万吨。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还设计并建造了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
11月21日清晨,工作人员进行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生物基因技术解密古船“年龄”
打捞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多支来自上海知名高校的科学家团队也正以各种先进科技手段赋能备受瞩目的水下考古工程。
据了解,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的科学家团队正对船中出水瓷瓶中的稻壳进行碳十四测年和古植物dna研究。据此,研究人员可以判断稻壳放入瓷瓶的大致年代,验证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年龄”;并根据稻壳dna大致推测其产地,结合瓷器的窑口,推测长江口二号的上货港口。这是我国国内首次将分子水平的生物基因研究技术应用于水下考古领域。
复旦研究团队从瓷瓶中分层取样。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半年前,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领衔的年轻团队在取样双耳瓶中的海底淤泥时,发现这只瓷瓶的肚里面藏着数十只小瓷杯,并且里面垫着大量稻壳。与此同时,团队还获得了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的其他稻壳样本。
“我们以最快速度对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的这些稻壳进行了碳十四测年,发现它们所处时期比清同治年略早一点点……推测这些稻壳可能是陈年晒干的,专门用于船上物品的固定和防震。当然我们也将对船体不同地点出水稻壳进行测年,最后综合判断。”文少卿说,稻壳检测结果与瓷器底款互相印证,进一步确定了长江口二号古船是在清同治年间运行的。
复旦研究团队检测出长江口二号古船上稻谷“年龄”。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摄
后续将开展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
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
随着整体打捞出水完成,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围绕古船整体打捞、迁移保护的推进,古船临时考古大棚将启动建设。一座以考古为主题的博物馆将在杨浦滨江和公众见面。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我们希望利用水下文化遗产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向社会公众全面展现水下考古的魅力和科技创新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