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萤棋牌

让历史发声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火萤棋牌

2022-06-09 08:00:33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张盖伦 刘莉

深瞳工作室出品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策划 刘莉

探源工程团队展示了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波澜壮阔。20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绝非虚言。

时隔不到两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再次聚焦“考古”。

这一次的主题,是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下简称探源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时间回到2019年7月。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当阿塞拜疆文化部长最终落槌,宣布位于我国浙江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一张小小的书法横幅在中国代表团席中展开。上面写着: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正是探源工程确定的四个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遗址之一。曾有人问参与文明探源工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第三代考古人王宁远:文明探源,是研究前就把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作为目标吗?

王宁远回答:考古的终极目标是复原古代社会,不可能以证实某种预设观点作为工作目标。没有这么多功利性,保存求真精神,才能不断突破固有认识。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一代代考古人,寻找着历史的真相。

浙江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

探源工程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有实证

长期以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或宣扬中华文明外来说,或贬低中华文明的发展水平和成就,或对我国夏代及之前的历史传说的真实性抱着极端怀疑的态度,否认我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他们以出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我国的历史只能从商代开始计算,也就是只有三千余年。

文明的曙光,究竟何时在中华大地露出?

在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讲解探源工程的,是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他也是探源工程第一至四阶段项目负责人、执行专家组组长。

王巍曾在与《河北学刊》主编的对谈中说道,作为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学者,对有关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问题拿不出较为系统的见解,不能不说令人汗颜。

重建中国上古史的任务,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考古学发端起,就落在了考古学肩上。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田野考古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促进了考古学科有关中华文明问题的提出。随着最新的自然科学技术不断被引入,形成了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多学科交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共识。

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王巍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被科技部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20年来,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的支持下,在参加探源工程的近400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文明的源头景象逐渐清晰。

探源,不仅仅是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关注文明的形成过程和背后机制。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4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

探源工程团队展示了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波澜壮阔。20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华文明五千年,绝非虚言。

中国方案提出人类文明判断新标准

文明探源,绕不开的话题是——什么是文明?

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以“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但是,中美洲玛雅文明并未掌握冶金术,南美洲印加文明尚未发现文字。

所谓文明“三要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吗?

探源工程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

这是中国学者对世界文明研究作出的贡献。

“我对我们的方案是有信心的,它根据中国考古实际得出,而且在良渚能找到全面的证据链。”王巍说。

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良渚古城。

良渚,是四代考古人一点点挖出来、研究出来的文明。从最初干涸河塘里的几片黑色陶片到整个良渚古城和水利系统的揭示,没有文字记载只剩断壁残垣的良渚古国,终于一点点显现在世人面前。

它活跃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新石器时代。它的都城,具有宫—内城—外城的三重结构;它有完善的城市规划,复杂的水利系统,纯熟的稻作农业,等级分明的墓地(含祭坛),具有权力和信仰象征的精美玉器以及严格的用玉制度……

2017年,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在上海博物馆作了题为“两个图符的故事:史前社会复杂化的不同途径”的公众演讲。他说:“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类似于国家社会的文化和遗存。”

在台下听讲座的王宁远深感震撼。“占据世界考古学主流地位的欧美考古界,终于主动表达了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认可。”

王巍也曾当面问过伦福儒:良渚进入了文明社会吗?伦福儒回答:如果这都不是文明,那什么是文明?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给出的评价是: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5000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

但在良渚,我们并没有发现可以释读的文字,也没有发现青铜器。文明“三要素”,它是缺失的。国际上很多学者也意识到,那套根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文明“三要素”标准,并不全面。

王巍说,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不仅符合中国文明特质,也符合世界各主要文明。“这套东西,不同文明都有,只是基于不同文明的特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提醒,不能坐在书斋里拿西方的文明起源理论硬套中国的考古实际。恩格斯曾指出,国家和氏族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两点:按地区划分国民和公共权力的设立。韩建业说,这样的标准更加软性,当然,也必须对各地的考古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才好加以判断。

“无论标准具体如何表述,只要真正做过研究的人,对中华文明五千年是有共识的,不会有疑义。”韩建业说。

浙江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玉璧

多种科技手段解开远古文明谜团

如今,考古学已经成为一门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交叉学科。

关于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就是一个颇带些戏剧性的例子。

2011年,良渚古城的高坝水利系统已经被找到。那时,王宁远得到了已经解密的上世纪60年代美国拍摄的卫星遥感影像。这是一幅239兆的图片。他常常没事就点开它,连续放大,在自己熟悉的良渚古城遗址附近,反反复复看。

古城太大,以前靠着考古人“在地面上跑”,很难获得全局认知。卫星图片,给了他们一种整体视野。

有一天,王宁远无意间把图推得过于靠上了,忽然发现画面上两个近圆形的山体间,连着很长的一条垄——勘探后证实,那是人工堆筑的坝。

后来,考古人发现了数条南侧水坝,这是良渚的低坝系统,与北部的高坝形成呼应。

经碳14测年证实,这套水利系统,是和良渚古城一起规划和建设的。

那么,良渚人的水坝究竟如何运作?单靠考古人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团队请教了不少水利专家,并与河海大学、南京大学的团队达成合作。水利专家指出,这套复杂的水利系统,可能兼具防洪、运输、灌溉、日常用水等综合性功能。

良渚人治水,比大禹治水早了一千年。

多学科合作,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机制。

王巍2018年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曾总结,探源工程极大促进了各种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客观上也推动了相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碳14测年,为深入开展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时间标尺;古dna研究,获取人群迁徙、基因交流、氏族社会性质等认识;同位素分析,能解密新石器时代祖先的食谱;冶金考古,能探究多种金属制品的起源、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矿料来源……

在被认为是夏都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人骨考古、冶金考古、玉器与陶器科技考古等多种手段介入,研究它的绝对年代、周围资源与自然环境、人群构成、生业经济、手工业技术、文化交流……一个距今数千年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面貌,变得越发清晰。

“确实很不容易。”王巍回忆,让这么多学科联合协同,本身就要费很大力气。

以前,其他学科和考古学的合作,更像 “来料加工”,帮忙测定年代,分析样本,大家“各干各的”。但探源工程要求从一开始各学科就紧密结合,其他学科也要参与到标本测定结果的解释中来,和考古人并肩作战,实现考古目标。

王巍形容,就像大家共同画一幅画。他们来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有着不同的艺术感悟,但最后要画出和谐的画卷。“我们大概用了五年时间理顺机制,让多学科真正有机融合。”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下一步是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

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期启动。

少数人曾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用上了足够先进、多样的自然科学手段,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三五年就能见到成效。

其实,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背后有复杂的因素,每个学科都能给出一些碎片性证据,但仍要以考古资料为基础,由考古专家和历史学家综合各方面结果,给出一个总体性认识,拼出拼图。王巍说,经过多年实践,现在大家也意识到了文明探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对文明起源的探索没有止境,研究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寻找道路的过程,还能为我们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断提供理论支撑。”韩建业说。

距今5000年前,文明社会已经形成。那么,在形成之前,发生了什么?

韩建业强调,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其实是两个阶段。距今八千年前后是“南稻北粟”二元农业体系的重要形成期,也是中华原创思想的爆发期,理应是中华文明开始起源的关键时期。八千年前,我们已经有了基本的宇宙观和天文学。从考古材料来看,这一时期也已经有排列整齐的房屋、墓葬,社会很有秩序。“中华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韩建业说。

对古史传说,要抱有科学的态度。“不能因为没有发现较多当时的文字,就认为后世的记载一定不可信。”韩建业建议,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去对证解决。对古史,不能“盲信”,也不该“盲疑”。

王巍也认为,距今八千年到五千年的这三千年,恰恰是真正的“起源”阶段。

探源,还要进一步拓宽空间范围。王巍指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也应该纳入到研究之中。“这些区域进入文明社会可能相对较晚,但到西周晚期,它们也陆续融入以中原中央王朝为中心的中华文明的格局之中了。”

除了研究,让王巍心心念念的,还有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

“我们已经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如何让它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王巍说,这是挑战,也是任务。

要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论文、书籍、纪录片等多种形式,用多种语言,传播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同时,还要用我们的标准去解释世界其他区域的文明,证明标准的普适性。

考古人已经做了许多努力。从2013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世界考古论坛·上海,打造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交流平台,也积极组织国际专家到我国重要的遗址参观考察。

探源工程的成果,还应该让更多国人,特别是更多青少年知晓。

2019年夏,王巍参与修订初中历史教材。“翻开一看,特别震惊,关于我国史前文化的部分,用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成果,之后的研究发现,在教材上竟然没有体现。”那次修订后,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发现。“我们要及时把考古学的成果加进教材,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王巍建议编撰《中华文明读本》,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理解。

“我有一个最大的理想。”王巍说,“那就是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建设中华文明主题乐园。”百年来,中国考古产出了改写历史的诸多重大发现,可老百姓却未必知道。“去主题乐园,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各个时期的重要场景,体会我们先祖一系列重要的发明创造。你玩两天,就全玩明白了。”

5g、vr、ar……各类技术手段已经成熟,为什么只能去迪士尼、去环球影城?“我希望这一设想能得到支持,它也会是最好的落实文旅结合、宣传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金名片。”王巍感慨,“如果能做成,这也是我们百年考古、我们探源工程为民族作的一大贡献。”

(文中图片均由视觉中国提供)

责任编辑: 陈可轩
网站地图